2024年5月20日,《江西日报》理论版刊登我院科技战略研究所曾雪真博士理论文章: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我省要在强化科技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体现新作为。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寻求技术要素革命性突破。一是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水平。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围绕稀土、有色金属等我省优势领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引导省内高水平科技创新力量创建国家实验室研究基地,将其打造成为引领区域科技创新的带动力量。加快推进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围绕我省“1269”行动计划重点产业链,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筹建一批特色鲜明的省实验室。通过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一批顶尖研发团队,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设高标准技术市场,加强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能力建设,增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业务能力,做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二是一体化推进科教强省战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梯队。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优化“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产业技术人才”结构体系。主动对接高水平科研力量,以项目、平台、产业等优势核心资源为牵引,发挥智库峰会品牌效应,加快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厚培青年科技人才,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前沿、交叉科学问题研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打造一批与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结构素质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产业技术人才“赣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一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快、资源再配置效应显著,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对锂电新能源、半导体材料、虚拟现实等在新兴产业赛道上已经形成良好发展势头的产业,要促进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合理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放大我省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比较优势。同时,要充分发挥新兴产业通过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形成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具备相当规模但层次偏低的传统产业,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机遇,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技术改造、工艺提升、设备更新、产品迭代等方面取得新成效。支持优势头部企业建设数字赋能平台,驱动行业数字化生产与供应链的变革,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单项突破向集成融合转变,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三是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和先导性产业。对在未来产业方向上看得准、有潜力的产业链,要抓紧抢位布局,分领域、分专业引进高端科研力量,努力培育更多发展新动能。丰富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以先行先试的方式丰富完善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构建未来产业生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一是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畅通生产要素流通渠道。坚持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合理安排产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政策制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生产要素从产业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流动的壁垒和障碍,加强产业上中下游融合与协作,确保资本、劳动力和中间品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间和产业间无障碍流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二是供给侧需求侧双向发力,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变革。在供给侧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企业的单点突破能力,打造非对称性竞争优势。发挥需求侧对于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和高品质服务的支撑作用,针对细分领域布局建设应用场景,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为产业创新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三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分配机制,激发劳动、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充分体现知识密集型生产要素的市场价值和社会认可。优化金融服务功能,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好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组合拳”,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的新质生产力。